你自認為是海鮮達人
熟知各種魚蝦蟹貝?
那可不一定!
今天就來揭開海鮮界那些鮮為人知的冷知識
保證讓你大跌眼鏡
我們常吃的三文魚,其實有很多 “冒牌貨”。
真正的三文魚特指大西洋鮭魚,而市場上一些價格低廉的 “三文魚”,可能是虹鱒魚等其他魚類冒充的。
怎么辨別呢?大西洋鮭魚的脂肪紋理較寬且清晰,顏色偏橙紅色,肉質更有彈性;虹鱒魚脂肪紋較細、顏色偏淡,而且因為是淡水魚,其食用風險相對較高,一定要煮熟才能吃,不像三文魚可以生食。所以下次點三文魚刺身,可得多留個心眼兒,別讓 “李鬼” 騙了你的味蕾和錢包!
蝦紅素是蝦蟹等甲殼類動物體內的一種重要色素。
在蝦活著的時候,蝦紅素與蛋白質結合,呈現(xiàn)出青黑色等顏色。但當蝦被煮熟后,蛋白質變性,蝦紅素就 “解放” 出來,使蝦的外殼變成誘人的紅色。而且,蝦的眼睛里也有蝦紅素,這就是為什么蝦死后眼睛也會變紅。
更神奇的是,有些蝦在特定環(huán)境下,比如受到驚嚇或者水質變化,也可能會短暫變色,這其實是它們的一種應激反應,是不是很有趣?
貝類的年齡判斷方法很獨特,就像樹木有年輪一樣,貝類的外殼上也有生長紋。
不過,貝類的生長紋可不是每年一圈那么規(guī)律。它們在食物充足、水溫適宜的季節(jié)生長較快,生長紋就會比較寬;反之,在環(huán)境條件差的時候生長緩慢,生長紋就窄。所以通過數(shù)貝類外殼上的生長紋,再結合其生長環(huán)境和品種特點,科學家就能大致推算出貝類的年齡,就像解讀一本天然的 “生命日歷”。
章魚堪稱海洋中的智慧生物,它竟然有九個大腦!
其中一個是主腦,位于頭部,另外八個則分布在八條觸手上。這些 “迷你大腦” 可以讓章魚的觸手在主腦不干預的情況下,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,比如觸摸、抓取物體等。當章魚遇到危險時,主腦下達一個 “逃跑” 的指令,觸手們就能迅速協(xié)調行動,朝不同方向游動,迷惑敵人。這種獨特的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構造,是不是讓你對章魚的聰明才智有了更深的認識?
螃蟹有神奇的斷肢再生能力。
當它們的肢體受到嚴重威脅時,會果斷舍棄受傷的部分,然后在身體里的再生細胞作用下,逐漸長出新的肢體。不過,新長出來的肢體通常會比原來的小一些,而且再生過程需要消耗螃蟹大量的能量和營養(yǎng),所以經(jīng)歷過斷肢的螃蟹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元氣。
這也提醒我們,如果在市場上看到大小不均、肢體有些異樣的螃蟹,可別輕易以為是品種問題,也許它正在 “努力康復” 呢!
這些海鮮冷知識有沒有讓你大開眼界?
海洋生物的奇妙世界遠不止我們日常所見,
每一種海鮮背后都隱藏著獨特的秘密。
下次品嘗海鮮大餐時,
不妨和朋友們分享這些有趣的知識,
讓用餐時光更加歡樂和有內涵!